2025年7月4日,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国际教育交流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任静雅陪同乌兹别克斯坦旅游年代表团一行到访北京培黎职业学院,深入了解了学院的国际化背景及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旨在进一步推动中乌高校国际教育交流工作的协同发展。
代表团参观了《为有奋进多壮志》培黎校史展览,听取院方对培黎学院的发展历史、党建工作成就以及为党和国家培养大批优秀人才的光辉历程;参观了何克堂,深入了解了学院的国际化背景及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实地察看了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碑、校训碑、国际友谊勋章获得者伊莎白铜像等标志性建筑和景观,听取学院构建培黎特色思政育人体系工作汇报。
乔治·何克(1915-1945),英国人,国际主义战士。他1938年来到中国,曾先后担任“工合”西北办事处英文秘书、陕西省凤县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
何克出生在英国中产阶级家庭,1937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何克随姑母环球旅行,经美国、日本,于1938年初抵达上海。在这里,何克目睹了日军对中国人民的暴行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留华考察。
1938年夏,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在汉口,把何克介绍给了新西兰人路易·艾黎。艾黎告诉他,自己正在搞“工合”运动(即“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为支持中国抗战而供应军需民用品。与艾黎会面后,何克经过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前往延安和八路军敌后游击区采访。与八路军高级将领的交流,使何克对中国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对抗日和中国的前途产生了信心。
1940年初,何克担任“工合”西北办事处英文秘书,并被艾黎选中,成为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1944年秋,学校迁往甘肃山丹。1945年夏,何克为带领学生向安全地区转移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年仅30岁。在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了一行大字:“把我的一切献给培黎学校。”
北京培黎职业学院
北京培黎职业学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号,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备案的市属全日制民办普通高等职业学校。
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83年的北京培黎职业大学。1984年,学校更名为培黎职业大学。1988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培黎职业大学。2004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培黎职业学院。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864.62万元。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92人,在校生1992人;截至2024年6月,学院占地100多亩,规划用地700余亩;有多媒体教室50间,校内实训室51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58个;馆藏纸质图书34.11万册,电子图书5.7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完善;截至2025年5月,学校下设9个系,开设29个专科专业。